龙渊_17.第十七章尘封记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7.第十七章尘封记忆 (第1/2页)

    舒文彬似乎在自言自语讲给自己听一样?

    秦涛望着舒文彬的那满是褶皱的脸,一瞬间,舒文彬变得年轻起来。

    1945年4月13日,山谷内二十岁刚出头的舒文彬仰望山崖,在速记本上迅速画出了一旁的地形地势的特点。

    一旁一队背着物资的日军士兵正在徒步开进,一名满脸横肉的日军大佐止步在了舒文彬面前,拿过舒文彬的素描翻看了一下,赞赏道:“舒,你的很好,活地图,不过这次是军事行动,你的这些画我必须没收。”

    舒文彬无可奈何的将画交给了日军大佐:“野原君,给你添麻烦了。”

    野原太郎跟着一队日军士兵走进了山谷的深处,正如同野原太郎带领的日军部队消失一样,年迈的舒文彬望着山谷的另外一端:“过了生死崖到了龙门峰就是另外一个世界了。”

    “另外一个世界?”秦涛显然无法理解舒文彬所说的另外一个世界的真正含义,夜幕下遥望了一眼舒文彬手指的方向,秦涛有一种预感,那很可能就是明天考察队要前进的方向。

    小耿与小书生两个人疲惫不堪的返回,几十里山路爬到了山顶,结果却发现是电台其中一个电容短路,别说爬到山顶了,就是上天也没有用。

    傍晚,秦涛部署警戒部队之后,参加了沈瀚文召开的会议,沈瀚文建议清理这个区域的小木屋,利用这些木头建立一个简易的补给基地,也便于秦涛的安全保卫工作。

    沈瀚文的建议得到了秦涛的认可,于是秦涛和徐建军带着人在科研人员的帮忙下连夜用拆下小屋木的木料搭起了一圈围栏,将车辆和设备简单的保护起来,随便秦涛还投桃报李给沈瀚文盖了一个简易指挥部。

    秦涛发现如果地图是正确的,自己一行人没有偏离路线的话,他们所在的位置应该在南北埋骨沟的中心轴线上,沿着十六号场站发现了未知密径等于绕过了前往被埋骨沟的鹰嘴崖,钱永玉地质勘探队就距离自己不足十华里山路。

    对于,秦涛提出去地质勘探队营地看看的建议,沈瀚文几乎没有考虑就直接给予否决,之前对地质勘探队非常感兴趣的沈瀚文为何连去查看一下都不愿意?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沈瀚文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逆转?

    秦涛突然想起了风雨夜那晚,闪电如银蛇狂舞,照亮那被炸得千疮百孔,好像骷髅头的山峰。

    清晨,毫无睡意的秦涛亲自带队对附近的山头和林子开始搜索,果然,很快在密林中沿着溪水发现了一条铺着少量碎石子的道路,在密林之中竟然还有被遗弃的卡车残骸?

    只烂剩一个车底盘的卡车根本看不出是什么型号,在距离卡车不远的地方,一门日式的九二步兵炮翻在地上,还有大量生锈腐烂的武器和衣物,似乎是被清理出来遗弃掉的。

    腐烂的军装里似乎还有一些枯骨?秦涛对日军的武器装备不算特别了解,一旁的小书生则是这方面的小专家,小书生翻动了一下皱了皱眉头:“连长,这里面好像不都是关东军的军服,好像还有二战期间苏联远东方面军的军服。”

    小书生翻出了一枚锈迹斑斑几乎看不出模样的勋章:“这是苏联的步兵英勇奖章,奇怪了,这里是关东军的秘密基地,怎么会有苏联人?如果当年苏联人发现了这个秘密基地,恐怕早就让苏联人搬空了。”

    “连长,这里有门!”魏解放的呼喊打断了小书生的猜想。

    果然,在山体坚硬裸露的岩石中有一扇三米高对开的由铜包镶的石门,如果不是绕过前面几块崩坍的大石块,还真难以发现这个十分隐秘的入口,大门是用法兰手盘开启的,秦涛摸了一下被磨得发亮的铜制法兰手盘,显然这法兰手盘近期经常有人触碰,手盘上铸有昭和字样,后面的纪年似乎被什么人刻意抹去了,秦涛用力尝试拧动了一下,结果却纹丝不动。

    秦涛环顾附近,发现了一个射孔做了封闭的暗堡,暗堡整体嵌在山体内,如果不是巨石崩塌,这些暗堡构成的交差火力射界会让入口门前成为一片死亡之地。

    这么容易就发现了入口?似乎太过容易了,随后赶到的徐建军也感到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原本寻思在山里转上个把月也未必能够找到的关东军秘密基地入口,没想到一下就找到了?

    秦涛与徐建军交换了一下目光:“十六号场站的一些匪徒可能就藏在秘密基地里面,大门极有可能被他们锁死了,而且他们还有可能挟持了老幼妇孺作为人质,我的建议是速战速决,炸开大门,武装清缴,然后剩下的事情就是沈瀚文教授和陈可儿副队长的了。”

    徐建军点了点头:“我同意,夜长梦多。”

    徐建军清楚秦涛的意思,那就是先斩后奏,生米煮成熟饭,就是沈教授心底有一千个不愿意,他拿秦涛与自己也没什么办法,如果按部就班,可能猴年马月也进不去,安全保卫和军事行动听秦涛的,这个出发前首长已经明晰了。

    而且,秦涛现在憋着一肚子火要给可能牺牲的四名战士和二名森林公安报仇,请示反而没有必要。

    轰!一声巨响,正在营地内整理设备和资料的沈瀚文与陈可儿对视了一眼。

    陈可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