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你们了,让朕当个昏君吧_第一百一十章:千里奔袭,小舅子莫不是姓霍吧?【求月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章:千里奔袭,小舅子莫不是姓霍吧?【求月票】 (第1/1页)

李宰望向手下的参将,语气中满是自信。
    毕竟现在的局势,几乎全部都有利于高阳国这一方。
    大魏辽东地区无法调集更多的兵力。
    主帅又是一个初出茅庐、依靠着身份才坐上这个位置的毛头小子。
    而自己这一方,有三倍于对方的兵力,还有绿江这道防线,加上近段时间,一直都在为此战做准备。
    尤其在各地,    还有至少数万大军正在驰援。
    无论怎么看,优势都在自己他们。
    在这种情况下。
    怎么输?
    而李宰所考虑的,不仅是依靠此战,摆脱附属国的身份。
    还要稳定自己的太子之位。
    如今一切都准备就绪。
    就等着大战开启后,高阳国一战而胜。
    届时,他的名字,    将会响彻东方大陆诸国,在王室的地位,    更是无法撼动。
    而下方,    高阳众参见听到此话后,心中的担忧,也减少了许多。
    大魏在他们的眼中,的确是不可招惹的存在。
    这种印象,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
    但此一时彼一时。
    高阳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国力蒸蒸日上,已经不同以往,难道还无法胜出吗?
    “太子殿下言之有理。”此时,几位参将均是点了点头,当即道:“我们现在已经占尽了优势,只要不出意外的话,这将会是我高阳,名扬东方诸国的机会!”
    大魏王朝,一直都是中原之主,强大早已深入人心。
    可难道真是那般不可战胜吗?
    众人觉得不是。
    “好!”
    李宰听到此话,脸上不由浮现出一抹笑意,    道:“诸位有这个想法,那就再好不过了。”
    打仗,靠的就是自信和士气,现在众参将的决战之心,已经被他激起。
    那在之后的大战中,肯定不会由于畏惧,而选择退缩。
    也就是为何,他要亲自挂帅的最大原因。
    若从一开始就害怕会失败。
    那这仗还怎么打?
    “太子殿下,末将这里有一个建议。”一位参将走了出来,道:“如今大魏一方,今晚正在进行战前最后的准备,想必一定不会发起攻击,我们可以趁着这个机会,进行袭击。”
    “在他们没有任何防卫的情况下,肯定也有着极大的效果。”
    虽然任何一方都没有明确说要开启大战。
    但所谓兵不厌诈。
    只要能胜利,任何方式都是可以的。
    所以此话一出,就让在场其他参将,均是眼前一亮。
    因为他们在经过稍稍思考后,觉得这个计划完全可行。
    若是运用得当,还能取得极大的战果。
    “不可!”
    但这时候,    李宰却突然开口,    思索了一下道:“我们若想要夜袭,    必须要渡过绿江,虽说这个时间并不长,但肯定会引起大魏的警觉,再则,即便渡江成功,没有被发现,但敌方五万人,并非没有任何戒心,也没有睡下。”
    “所以本殿下觉得,如此情况下,根本不需要袭击,只需等对方出兵,主动权就握在了我们的手上。”
    宣城现在驻扎了十五万大军,还有各种防御工事。
    何况还有绿江横在中间。
    而绿江,可以成为有效阻止大魏出兵的天堑。
    但也是高阳出兵大魏的麻烦。
    因此李宰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冒险偷袭。
    且这么短的时间内,十五万大军根本渡不过去多少人,肯定取不到多大的战果。
    再则,就算袭击成功了又能如何?无疑会增强对方的戒备心里,可以说百害无一利。
    李宰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只需要按部就班、保守一些。
    然后抵挡大魏的进攻就可以了。
    至于其他的。
    现阶段还是不能考虑。
    下方,众参将闻言,相视一眼。
    没错,既然自己这一方占尽了优势,就意味着掌握了主动权,没有必要冒险。
    当即,他们全部微微躬身道:“还是殿下思虑周全。”
    李宰却也没有多言。
    事实上,他在内心中,也是有些害怕大魏的。
    知道若在兵法上面,自己无论如何,都很难与对方将领相比。
    李宰心中的确有些看不起,那位新任辽镇指挥使。
    但地方的将领又不是只有一个。
    还有许多身经百战的将士。
    既然手下的参将们能想到袭击,大魏那一方会想不到吗?
    说不定。
    这还是敌方的障眼法,故意引诱自己前去袭击呢。
    因此无论如何,最好都不要主动出击,以不变应万变,等到对方忍不住出兵,然后见招拆招,才是现在最好的选择。
    “好了。”这时候,李宰站起身来,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望向众人道:“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戒备,时时刻刻关注大魏一方的动向。”
    “是,太子殿下!”众参将自然不会有任何意见,纷纷躬身遵命。
    很快,他们退下开始各司其职。
    也因为李宰的提醒。
    命手下的斥候,监视对岸的一举一动。
    与此同时,对岸的大魏辽镇驻军,因为连日来的训练,如今好不容易有了歇息的机会,自然是不会放过。
    五万人一起开饭,场面自然是相当壮观的,各种粗鲁和骂声不断响起,看起来热闹非凡。
    而这些消息,也通过斥候,不断传到李宰、以及宣城各将领的耳中。
    此时此刻,高阳国一方已经可以确认。
    大魏绝对会在这一两日发动攻击。
    否则,就不可能拿出本就有些不足的粮草,让下面的士卒吃饱喝足。
    所以他们也开始加紧戒备,以及继续构筑各种防御工事。
    尤其是李宰。
    更开始下令,让各方的增援加紧行军。
    虽然现在宣城已经有了十五万大军,可还是觉得不够。
    因为他的目的,不仅是此战胜出,还要动用更多的大军进行反击,威逼大魏辽镇。
    即使攻不下来,但也能够向所有人宣告,高阳国的强大。
    毕竟,对手可是大魏王朝啊!
    如今。
    在李宰的眼中,所有的一切,都在计划之中。
    只可惜,他并不知道,由于自己的注意力全在对岸,
    此刻三十里外的一座山头上,宋鸿志借着辽镇驻军的掩护,以及夜色的掩护,带着八百精兵,悄然之间渡过的绿江,正俯视着下方的宣城。
    他身骑白马,手持银枪,眼中尽是沉着与冷静。
    “将军,接下来我们怎么办?”
    这时候,一位副将策马走了过来道。
    也是此次跟过来的唯一副将。
    此刻他的心中,除了疑惑之外,就是震惊。
    首先没想到的是,自己这位将军,会直选择趁着夜色,直接强度绿江,绕道宣城右方。
    因为与之前,说要进行大战的命令完全不符。
    还有心中的疑惑。
    他不明白,就算带着暗中渡过绿江,那又如何呢?
    毕竟手下也只有八百人而已,宣城宣城虽然不是什么坚城,连一些江南小镇都比之不上,但怎么说,里面也驻扎着十五万大军啊。
    所以副将心中除了疑惑之外,再无其他。
    “自然是对高阳国发动攻击啊。”旁边的宋鸿志一笑,眼中依旧满是自信。
    “攻击?就...我们这些人?”副将闻言,顿时有些震惊,道:“将军,我们的人太少了,若就这样对宣城发动攻击,根本没有任何用处啊,”
    八百对十五万,几乎没有任何胜算。
    “谁说要对宣城发动攻击了?”
    但此时,宋鸿志一愣,然后继续道:“我们的目标,不是宣城,而是其他的地方。”
    其他的地方?
    副将闻言,心里是更加疑惑了。
    现在渡过绿江,不对宣城动手,那是哪里?
    要知道,现在高阳国正在全国调集大军呢,动哪里似乎都有些问题啊。
    无奈之下,他策马向前,继续道:“将军,恕末将多嘴,如今除了宣城之外,我们现在对高阳国的任何地方发起进攻,都是没有用处的。”
    “尤其是方圆百里之内的各大城池,几乎都有高阳国的驻军,最低都不少于一万。”
    “而少于一万的,都是些小城镇,完全没有任何价值啊。”
    在他的眼里,唯有对宣城发动攻击,才是最有效果的。
    至于其他地方,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你想的,本将军何尝不明白呢?”
    宋鸿志又笑了,继续道:“既然高阳国境内,打方圆百里的城池,不会有任何效果,但如果,是这个地方呢?”
    说着,就将高阳国舆图拿了出来,然后直接指了一个地方。
    而随着他将那个地方指出来后。
    身旁的副将。
    顿时就瞪大了眼睛,带着无比不可思议的神色,整个人都懵了。
    因为宋鸿志要进攻的地方,不是宣城,甚至不是周边的任何一个城池。
    而是高阳国都,高平城!
    “这...”
    副将神色都在颤抖,咽了咽口水道:“您要进攻高平城?”
    “没错!”宋鸿志收敛起笑容,双眼之中,满是锋芒,继而道:“为了这一仗,高阳国不说倾尽举国之力,但也差不多了,直接在宣城内集结了十五万大军。”
    “这些大军,都是从各地调集过来的,所以高阳国境内,已经出现了许多没有人把守的空城。”
    “而且他们还在不断的调集大军,几乎把重点,都放在了这一战之上,动用的兵力,如今怕是达到了二十万以上。”
    “这就意味着,如今我们前往高平城的一路上,不会遇上任何阻碍。”
    说到这里,他继续道:“以我们得到的可靠情报,那就是高阳国竭尽全力,也只能筹集不到三十万大军,怕是连高平城,防守恐怕也是极为空虚。”
    “若我们在这个时候,直接突袭高阳国都,你想想,这一战的走向会如何?”
    突袭高平城成功?
    副将惊了。
    要知道,如今的高阳国王室、还有高阳国王,全部都在那里啊。
    若是能成功的话,那会如何?
    即便高阳国有十五万大军。
    但国王都被俘虏了,那他们还有一战的欲望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