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土种田:文明新纪元_第五百零七章 广州(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零七章 广州(二) (第1/2页)

    天晴了雨停了,洪水现在不行了……

    天气渐渐好转,端州的洪水也很快退去。

    在宋景的带领下,端州上下一体,抗洪抢险自救减灾。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彻底战胜了洪灾。

    生活秩序也恢复了正常。

    三叔宋景在宋扬抵达广州的第七天,从高要回到了广州。

    这七天里,宋兰一直陪着宋扬一行在广州城和附近地区参观。

    宋扬一边怀古一边看今,穿梭在广州寻找记忆中的一些东西。

    可惜时代相差久远,没有丝毫记忆片段能与现在的景象重合。

    似乎身处两个不同的地方,就连珠江都比宋扬记忆中更大更宽广。

    而珠江口的位置也与那个时代有很大差异。

    此时的珠江三角洲远不及宋扬原本那个时代的面积。

    广州城就建在海边,后世的什么顺德、珠海大多还在水里泡着呢。

    怀古没处可怀,宋扬只能看今。

    走在府城的大街小巷,看着繁华的街道,车水马龙的人群。

    宋扬直观的感觉到了广州城的繁华。

    这种繁华不似江州那种已经蕴含了一些现代化元素的繁华。

    而是这个时代应该有的,也是这个时代必须有的繁华。

    市井气息浓郁,热闹、嘈杂且生机勃勃。

    宋景在治理民生方面做的是非常不错的。

    特别是城市建设方面,整个广州城的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了。

    原本天灾造成的废墟,经过近十年的治理,完全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繁华和车水马龙的街道集市,还有崭新的居民区。

    城中很多建筑已经用上了水泥,特别是街道的水泥化,使城内的卫生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这个时代,仅有少数的几座城市拥有水泥路,这种整洁,不是沙土路面能比的。

    作为岭南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州城人口也是岭南道最多的。

    城中百姓四万七千户,人口超过十五万。

    这还是常驻人口,还有些周边地区来这里谋生的临时性人口,少说也得四五万。

    这个时代,天灾以后的时代。

    超过十五万人的大城,整个大乾都不超过十个。

    连江州现在也才八万多人。

    天灾减员实在太大了,更何况头前几年还经历了几场战乱。

    虽然天灾已经过去了十年,但人口数量也还远远没有恢复过来。

    宋扬掌控下的大乾,经过初步统计现在总人口大约在一千万上下。

    其中将近七成是农村人口。

    人口稀少使城市发展很受限制,宋扬曾想过很多人口集中政策。

    可惜,故土难离是绝大多数人的秉性。

    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始终提升不上来,这也让宋扬的一些理想实现的非常缓慢。

    这一点急不来,是个漫长的过程。

    宋扬不想让这个过程发展的太快,不然也可能会有其他的后遗症出现。

    广州的人口较多,也是因为岭南地区山地多平原少,农村人口赖以生存的农田也少。

    再加上水利设施不算完善,开发出来的耕地就更少。

    为了谋生,很多乡村百姓选择到城市中闯荡,所以城市人口比例才要高一些。

    “三叔。岭南道的发展多亏了你啊!”在城里看了几天,宋扬对宋景这些年的工作成果是十分肯定的。

    民生方面,如果不是他有百科全书做参考,肯定不会比三叔做的更好了。

    这三天里,宋扬还曾微服私访,与城中百姓聊过。

    从百姓们质朴的言语中,他发现大家对宋景都是佩服的。

    有魄力,有手段,对百姓也还不错。

    民间流传一句俗语:跟着王爷混,一天吃三顿。

    当年闹造反的那些势力也都被宋景收编了,现在也都恢复成了普通百姓。

    百姓有饭吃,也就没几个人想着造反了。

    有了民心支持,广州的发展才会如此迅速、顺利。

    宋景如此得民心,这也就是碰到宋扬,不然但凡换一个人主政大乾,都得对宋景忌惮猜疑。

    这是时代的局限,也是人性的必然。

    宋扬不会如此,因为他有自己的自信。

    江州始终掌握着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这就是他的底气,可以镇压一切不服,不必担心有人有这个实力推翻大乾的统治。

    因此,手下的人越有能力他就越轻松,反正没有人能超越江州的发展。

    “唉!阿扬啊。三叔这几年是累的我浑身难受啊!要是能早点退休就好了!”聊着聊着,宋景重重叹了口气说道。

    天灾以后,宋景强打精神,挑起岭南道的振兴与发展。

    为了不让岭南道分崩离析,宋景劳心劳力东征西讨才有了现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